袖毯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袖毯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新闻】抓空档占市场靠品牌提价值湖北省公安县引导葡萄产业发展调查昆仑马唐

发布时间:2020-10-19 02:53:26 阅读: 来源:袖毯厂家

抓空档占市场靠品牌提价值——湖北省公安县引导葡萄产业发展调查

抓空档 占市场 靠品牌 提价值

——湖北省公安县引导葡萄产业发展调查

图为刘军在讲解葡萄知识。王小川摄

编者按

农业的风险性和周期性,注定了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政府对农业产业的引导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传统的“扶着农民走路”变为“引导农民自己走路”。

如果有人告诉你,盛夏六到八月,你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尝到的葡萄,很有可能来自湖北公安县,可能会让你感到惊奇。

7月18日,公安县在武汉举行的“晶凉田”葡萄推介会上,3万吨葡萄还在地里,就被商家订购一空。作为全国“新科”葡萄大县,公安正在引起葡萄产业界的关注:一个向来不被看好的地域,却实现了十万亩的葡萄种植园,年产量超过15万吨,年产值超过10亿元。

对于这样一个“意外”兴起的产业,公安县委书记向斌亲自挂帅该县“葡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眼下,他并不为销路发愁,更需要他思考的是,这个产业将来何去何从?

回顾:公安葡萄异军突起

公安县埠河镇前农技站站长、现金秋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对于公安县葡萄的发展史,如数家珍。

他认为,公安葡萄产业的兴起,源于当地农民穷则思变,尤其是最开始种葡萄的埠河镇天心眼村。1988年,在当时的村支书朱祖发引导下,陈光忠等6名农民开始尝试种葡萄。尽管,民间普遍认为“江南不适宜种葡萄”,但这几个农民,不断试错,最终成功地试种了“京亚”、“高麦”等品种。

临近的柏枝湖村熊先宝,放弃医生职业,在自家7亩田搞起钢架大棚,种反季节葡萄。创下7亩地毛收入高达15万元的当地种植收入记录。2004年,熊先宝的反季节葡萄栽种技术获得省科技厅的成果鉴定。

农民是务实的。身边榜样不断成功,让更多人跃跃欲试。公安的葡萄种植面积,迅速地从最初10亩扩大到2006年的1.5万亩。

公安的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逐步壮大,催生了经纪人队伍的壮大。这些经纪人在闯荡全国市场的同时,发现了公安葡萄一个巨大的优势:当地葡萄成熟季,刚好是南方产区葡萄下架,北方产区葡萄尚未上市的空档期。这让并不以品质见长的公安葡萄趁虚而入,成为葡萄消费者的不二之选。

如何抓住全国市场空档期,种植合适的葡萄品种,成为公安人最需要研究的市场问题。

一个偶然的机会,日本研发的品种“藤稔”被引进,这个品种成熟早、产量高、颗粒大、汁多味甜,十分适合鲜食。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个品种在公安当地种植,表现要超过从日本引进这个品种的浙江,而在日本这个品种并没有大规模生产。似乎,它就是为公安县量身订做的。

瓶颈:仅靠数量难避风险

对于这个“意外”兴起的新兴产业,下一步该如何发展?已经到了需要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的地步了。毕竟,现在公安葡萄产业已经不同以往,它背后牵涉着数十万农民的生计。

这也是向斌亲自挂帅葡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原因。

从事农业经营的人都知道,对于农产品市场而言,市场的波动最难预测。公安的葡萄产业能够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公安葡萄成熟期,全国各地的葡萄产量少。

如果仅仅凭着数量规律来左右公安葡萄产业的发展,其结果必然像白菜那样。直到有一天,葡萄太多,超过需求,价格急剧下跌,农民挣不到钱,现砍掉葡萄藤,再种粮棉油。

显然,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可喜的是,公安县县委、县政府已经在未雨绸缪。

他们意识到:要摆脱“白菜逻辑”的最好办法,就是要向市场亮出公安葡萄的品牌,依靠品牌来提升产业附加值。

品牌的内蕴是文化。恰好,葡萄是一种文化属性非常强的农产品。

从“葡萄美酒夜光杯”开始,古往今来,葡萄就被人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其它农产品所不具备的。

公安打造自己葡萄文化,推出自己的葡萄品牌,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虽然公安葡萄种植史只有二三十年,但如今逢年过节,公安农民家家户户已经开始酿造“葡萄酒”,积极顺应节庆市场的需求。亲访友时,也会拧一串上好的葡萄,带上一瓶上好的家酿葡萄酒成为一种习惯。这些都是“葡萄文化”在民间开始发酵并且逐步形成的迹象。

突破:靠品牌提升价值

在向斌领导下,公安县委、县政府关于葡萄产业的深思熟虑,很快就转变成为实际行动。

为了更好的应对市场竞争,打造公安县葡萄的知名度,公安县每年拿出200万元的葡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一系列旨在培养“公安葡萄文化”、打造“公安县葡萄品牌”的举措。

吸取其它地域性知名农产品出现“公地悲剧”的教训,公安县从一开始就注重公安葡萄品牌以及相关权益的保护。该县成立葡萄产业协会,申报公安葡萄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注册“晶凉田”葡萄品牌,同时制订了使用该品牌的准入标准。

荆州市委常委万卫东表示,要加快推进成立葡萄产业联合社,在经营上实现规模化,有利于产品品质的提升和整体品牌的推广。

从2009年开始,公安县每年在葡萄销售高峰季节来临之前,举办“公安葡萄交易会”。一则对外宣传推广公安葡萄,促进销售;二则,对内凝聚人气。

围绕日益增多的葡萄园,公安县鼓励相关种植基地,围绕葡萄园兴办农家乐,吸引武汉、宜昌、荆州等地市民来公安自驾游。“参观葡萄园,动手采摘葡萄,品尝农家菜,带一瓶农家自酿葡萄酒”,让游客“慕名而来,尽兴而归”。目前,沿207国道20公里“葡萄文化长廊”已经逐渐成形。

在新媒体运用方面,该县动作频频。3月19,公安县葡萄信息网正式上线,为全国客商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公安县葡萄产业的窗口,也让公安县种植葡萄农民不断吸收相关知识。

7月上旬,公安葡萄产业协会与大楚网合作,推出市民“寻找醉美葡萄”活动,同时推出微信公众号“公安葡萄”,占领新媒体阵地,适应现代用户信息消费的新模式。

保品质错季卖展链条

——探寻山西省吉县苹果品牌的产业之路

7月初,山西吉县收获了一个好消息:吉县苹果上榜“2015中国十大苹果品牌”和“中国果业百强品牌”。加之之前的荣誉,这一小小的吉县苹果已经载誉20多个奖项。

得知这一消息后,吉县中垛乡南坪村的果农梁永忠第一时间电话告知了他的苹果客商。“又多了两块金子招牌,这还有啥不好卖的!”

收获荣誉与喜悦的背后,吉县用四个80%讲述着自己的实践与努力:苹果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1%、苹果专业村占总行政村的82.3%、果农占农民的82.1%、果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88.4%。一棵棵果树、一个个苹果,吉县是如何将这些打造成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呢?

借势旅游资源保证品牌品质

站在吉县的南垣上望去,一亩亩的果园布列在垣上垣下。柏山寺乡西石泉村果农冯大发的100亩果园就坐落其中。

“90年代初的时候,县里提出‘人均1亩果园、2亩旱涝保收田’的号召,我种了1亩地的苹果。之后随着县里对这个产业的重视,就陆陆续续承包了100亩。”冯大发向记者介绍。

1994年是吉县苹果产业的一道分水岭。综合考量自然优势后,吉县政府提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县、乡、村三级把苹果作为主导产业、富民产业来推动。目前,全县总面积达到30万亩,年产16万吨苹果。

“规模上去了,有了供应市场的能力,如何让吉县苹果在市场上叫响走俏,还是市场说了算,苹果的品质和品牌是关键。”吉县副县长白占奎说。

为提升苹果品质,吉县果业中心和果业科技研究所应运而设。前者在在苹果生产、加工、贮藏、流通及信息服务上为全县果农提供服务引导,后者负责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研发,开展果树良种资源保护、新品种的自繁自育、优选、改良。

保证了苹果的品质,吉县为苹果赋名,打出了“壶口苹果”这一品牌,借着壶口瀑布旅游的资源优势,吉县苹果开始走俏市场。

季产年销与市场无缝对接

苹果规模上去了,意味着进入市场的数量增多。作为季节性生产的苹果不免遭遇成熟后集中上市所引发的低价格惜售、滞销等问题,吉县试图以改变销售方式来增加市场的竞争砝码,解决这一难题。

按季节分品种来种植是吉县果业科技研究所给苹果销售开出的一张药方,“让吉县果农放心的把苹果作为主要产业还得益于季产年销的经营方式,保证了大量苹果一年四季不间断向市场供应。”果业中心主任丁春耕说。

冯大发的果园里,占苹果产量20%的像红星、嘎啦属于早熟苹果,7、8月份即可供应市场。占到产量80%的红富士苹果,属于中晚熟品种,每年10月份陆续成熟采摘,其中一部分经过分级包装以后,以鲜果形式运到全国各大市场销售。

配合错季销售的经营模式,吉县布局建设了20多座冷藏库,冷藏储存能力达到15万吨,为果农解决了苹果储存的后顾之忧。保证了当地苹果可以从当年的10月份贮藏到来年的7月份,实现季产年销,与市场无缝对接。

看着果农将苹果入库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久前,吉县引进了山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山西澳坤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起先进的苹果冷藏气调库,提升冷藏技术,延长苹果保鲜时间。

产业链延伸激活县域经济

从2013年开始,吉县提出有机苹果的生产种植,推进当地苹果产业升级。采取“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模式建立了3万亩有机苹果生产基地。同时,按照“蓄-沼-果”生态模式,启动苹果有机转换生产试点工作,实施有机干鲜果畜禽循环产业开发,成功发展了有机转换果园2.5万亩。

产业兴带动农业兴,农民致富也有了劲头。顶吉食品、达明一派等一批苹果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吉县落户,围绕苹果产业,果汁饮料、干鲜果、美容产品、包装果袋等加工型产品走向市场。去年,吉县苹果加工转化能力达5万吨。

苹果产业链条延伸的同时吸引10万余人从业劳动,仅劳务费用超过1亿元,其他运输、食宿、信息中介等创收也在亿元以上。目前,吉县年产优质苹果16万吨,产值8亿元,果农人均果品收入6000元,围绕苹果产、贮、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

如今,在吉县,“八万人谋一果,七十二行受益多”。阵阵果香飘进了千家万户,也沁入了吉县农民的心田。 (本报记者 马玉)

产业引导要立足市场

目前,地方政府在农村工作中存在着两种现象,一种是得过且过,无所作为,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没有明确的思路,消极应付,使农业发展处于自发无序状态。一种是行政干预,包办强制。层层下达指标,硬性推广,没有充分考虑市场实际情况和农民的意愿,损害农民利益。这两种工作方式都不能调动农民积极性,不利于农业发展。

公安县找准葡萄换季时的市场空挡期大规模上市,公安葡萄成为葡萄消费者的不二之选,成功打入市场扬名立万。吉县为了发展苹果产业,布局冷库冷链建设,顺利实现季产年销,提高了苹果产业的整体效益。公安县和吉县在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中认真研究市场规律,立足市场对果业的需求,从政府层面进行良性引导,实现了地方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

应该说,政府对农业产业的引导是一个自觉的过程,是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的。农业的风险性和周期性注定了小农经营的中国农民在发展农业产业方面缺乏足够的预见性和对风险的抵抗力。面对本地某类产业的酝酿和发展,政府既不盲目鼓吹大干快上,也不能不消极对待置之不理,应该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考察,确定某项产业在整体市场中的位置和发展战略。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变传统的“扶着农民走路”为“引导农民自己走路”,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注意发掘农村潜力,注重调动农民积极性,在工作方式上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富有灵活性。 (王小川)

深圳治疗甲减多少钱

治输卵管堵塞医生排行

天津五洲医院咨询